美国智库又在拿中国说事要钱。
据观察者网报道,12月13日,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了一份有关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机动车、化工品、基本金属、金属制品、机器设备、电气设备、制药、IT和信息技术、其他运输这10个战略产业的研究报告。结论是:中国在前7个产业中,在全球遥遥领先;剩下3个产业,虽然目前还由美国主导,但这种主导可能无法持续,因为中国正在针对这些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尤其是已经在制药和AI领域发力。鉴于美国和七国集团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下降,华盛顿需要制定国家产业战略,才能更好与中国竞争。
纵观这份报告,ITIF的说法其实还是老一套,主要内容就是三个部分:中国已经崛起,美国要完了,国会快打钱。整体不仅没有什么新意,使用的数据也早已过时落后。
比如他们称,中国电动汽车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的24.3%,然而,这个数据是2020年的。到了2022年,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全球电动汽车的年产量首次超过了1000万辆,比前一年增长了近50%。其中,中国电动汽车年产量达到了全球31.7%,仅比亚迪一家产量就占到了全球的18.1%,比前一年增长了211%。这让中国在这一产业的领先优势正在极其快速的扩大。
(中国电动汽车在外国市场也颇受欢迎)
而在AI领域,在经过几年发展后,美国的优势也远非ITIF所认为的那么明显。
有英国智库称,目前,美国和中国同属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梯队。
美国在人工智能的人才、设施、研究、商业化领域排名世界第一,在开发领域排名第二,在政府策略支持方面排名居中。
中国则在开发、政府策略支持、基础数据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研究、商业化领域排名世界第二,在人才方面排名居中。尤其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美国。
(美国大火的人工智能程序“CHAT GPT”)
同时,中美在成果转化领域也各有侧重。中国公司更多关注移动支付、无人机、智能驾驶等终端产品市场;而美国则关注人工智能对经济、网络安全、情报体系等重点领域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这让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也因此,虽然美国一直在芯片等能够提升算力的硬件领域对中国严防死守,强调所谓“对华竞争”,但这样的封锁不仅没能阻挡中国AI的发展,反而让中国人杀出了一条与美国不同的血路。
(示意图:未来的机器人)
归根结底,ITIF撰写报告炒作“中国7:3遥遥领先,动摇美国霸权”的目的,还是要求国会在预算方面更多倾斜,支持美国的产业化政策,以便与中国对抗。
ITIF称,在2020年,这10个产业的经济规模占到了全球经济的11.8%,中国的产值高于全球平均线47%,美国则低于全球平均线13%。而且,ITIF认为,这些市场份额的争夺是“零和博弈”,即中国的产值和份额快速提高,就意味着几十年前在这些产业领先的美西方和七国集团的份额正在极速下降。也因此,ITIF认为,美国需要制定国家产业战略,扩大产出,才能重新从中国手中抢夺回失去的东西。
(拜登试乘电动汽车)
但其实,这种狭隘的眼光,正是美国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
面对一些失去优势的产业,他们所想的不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做大蛋糕,开发新产业,而只想着要在原本的市场中搞“零和博弈”。在制定本国产业策略时,他们也并非聚焦产业本身,而是只想瞄准和狙击中国,提升自身实力只是顺便。目标从一开始就出现错误,结果又怎么可能正确?
更何况,他们已经深深陷入了“中国的发展是对美国的威胁”的思维定势之中,不仅忽视了中国在这些产业中的创新能力和贡献,也忽视了美国在中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遇,以及中美在这些产业中的合作空间和潜力。他们建议让美国政府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入和保护,以求在